中醫談養正與排濁
--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 (上)
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學博士 陳御麟
中醫的養正,是透過藥食調理、運動導引、心神調攝和作息有序等方法,來充實元氣,以維持五臟體系(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)的平衡協調;因為惟有元氣充旺,五臟之氣流轉如圓無端,才能使“濁邪”無法克近流連,達到《黃帝內經》中所說的:“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”。
元氣,是人體諸氣中,最根本、最重要的元陽之氣,就像是地球中心的熱源一樣,提供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。它的功能是推動和激發人體的生機,維持五臟體系的正常運轉,包括五臟的相生相克、五臟之氣的圓運動等。
五臟體系,是指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五臟,和其透過經絡向外連接的部位,以及藉由臟氣來推動的功能表現(中醫稱為氣化功能)。中醫視五臟體系為人體的中心,統領各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。這一點與西醫所認識的五臟有所不同,比如說“肝”,西醫指的是解剖上的實質內臟,和其中的微觀生化反應;而中醫所指的“肝”,除了實質內臟之外,還包括通過經絡向外連接的部位,如眼睛、膝蓋、兩肋、子宮等處,和氣化功能的表現,如情志調節、月經來潮等,這些都隸屬於中醫的“肝體系”。因此,當中醫提到“肝”有障礙時,所涉及到的是一系列的臟腑組織和功能表現,其餘類推【表一】。
(....未完待續)